本月概览
太翼热点
太翼睿景大模型已通过国家网信办“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
太翼参与制定的《重症监测系统基本功能要求》地方标准正式实施
太翼成功入选2025年上海浦东新区垂类大模型典型应用场景案例集
新规政策
行业动态
国家丨我国建成全球最大医疗社保体系;推进全国数智健康建设,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提出“4128”规划
北京丨率先试点医保赋能商保直赔;北大发布“医学+X”智能学术探索Xplore平台
上海丨药监发文加强网络销售监管;仁济医院牵头完成多点协同远程机器人手术;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布多个“人工智能+”医疗健康标杆案例
重庆丨全国首款鼻咽喉医疗AI 大模型发布
浙江丨浙大发布高精准基因组设计AI模型
广东丨国内首个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大模型“南方智麻”正式发布
安徽丨中科大附一院发布“智医随行”大模型
湖北丨同济医院发布全国首个脑出血AI大模型
海外前瞻
太翼热点
太翼睿景大模型已通过国家网信办“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
太翼睿景大模型凭借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专业优势和技术成熟度,成功通过国家网信办“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该模型不仅具备自然语言理解、推理、生成等通用能力,更针对临床问答、辅助诊断、影像分析、病历结构化等核心场景进行了深度优化与训练,能够精准应对传统算法难以处理的复杂医学语义理解与多源数据协同分析等难题,构建起专业、可信的医疗AI智能底座。
太翼科技参与制定的《重症监测系统基本功能要求》地方标准正式实施
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由上海市卫生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牵头、联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和上海太翼睿景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制定的《重症监测系统基本功能要求》于2025年3月由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7月1日正式实施。
太翼成功入选2025年上海浦东新区垂类大模型典型应用场景案例集
近期,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高级别会议在上海成功举办。在浦东新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全球推荐会上,太翼睿景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联合打造的精神科生成式电子病历系统,成功入选《浦东新区垂类大模型典型应用场景案例集》。
新规政策
2025年7月3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等部门印发《北京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文件中提出,推动高质量数据资源建设。加快北京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整合影像云平台、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和“三医”数据底座等,实现医疗健康数据的高效汇集。拓展人工智能赋能医疗服务应用。探索医生与医疗智能体协同机制,支持开发数字医生、数字医院用于临床诊疗方案制定、智能影像质控、智能病例生成、智能化用药辅助决策、手术智能辅助规划等。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应用,支持适配基层诊疗需求的智能穿戴设备、康复设备、诊疗系统等产品研发,实现对常见多发慢病的日常监测、用药提醒及病情预警,打造全流程智慧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上海卫健委发布《进一步强化上海市传染病临床诊治网络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提出2025年底前,上海市所有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公立医院和儿科、妇产科、精神科等重点专科医院规范设置传染病临床诊治中心。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信息赋能。加快推进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等相关软件的部署安装和应用,2025年底前全覆盖传染病临床诊治网络体系。
7月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发布公告,于2025年8月18日前就《医疗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明确:国家卫生健康委建立国家医疗监督信息平台,将医疗监督信息纳入平台一体化管理,对全国医疗监督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建立省级医疗监督信息平台,将医疗监督信息纳入平台一体化管理,加强医疗监督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建立健全数据共享机制,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医疗监督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升大数据精准监督能力。省级医疗监督信息平台应当与国家医疗监督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数据资料。
广东省卫健委发布《关于全面上线人工智能辅助影像阅片系统(“粤医智影”)的通知》,要求全省开展影像检查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全面上线应用“粤医智影”,并逐步向有条件的民营医疗机构延伸。该系统的算力服务设备由省卫生健康委提供,医疗卫生机构无需投入资金建设系统和购买人工智能算力设备,可直接免费使用。根据省数字政府建设有关要求,影像数据存储在省政务云平台,由数源单位使用管理,系统定期自动销毁影像数据。当前,“粤医智影”涵盖CT肺结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骨密度CT影像辅助检测、CT肺炎智能筛查、CT肋骨骨折智能筛查、DR肺结核智能筛查、DR四肢骨折辅助诊断以及CT冠脉钙化积分共7项检查。《通知》强调,该系统为辅助工具,生成的诊断结果及建议仅供医疗相关人员参考,不得直接用于诊疗,系统于2025年7月10日起全面上线。
浙江数字医共体重磅升级:整合医疗数据,普及AI应用,县域就诊率提高至92%以上
浙江省卫健委发布《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2030年底,基层就诊率提高至70%以上,县域就诊率提高至92%以上,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至50%以上。
深化数字医共体建设,建设县域医共体统一运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源调配、业务管理、质量评价、财务分析等数字化管理。推进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等多源医疗数据整合,实现区域资源互通共享。探索建立区域医疗、医保、医药数据管理平台,实现部门数据归集、动态分析和分享。
加快数字健康服务医学人工智能应用推广。推广普及人工智能临床辅助决策支持应用,深度对接区域HIS、影像中心等,全链赋能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创新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医疗健康”服务,深化“浙医互认”“浙里护理”“浙里急救”“浙里健康e生”,迭代推广数字健康人·安诊儿,构建全流程数智医疗健康服务新体系。
上海药监局发布《关于加强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的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强化数智监管,提升“以网管网”能力,包括三项任务:(1)激发数据要素应用价值,强化数据的有效归集和分析应用,推进数据互联互通、共建共享;(2)完善药品涉网流通监管系统,提高网络监管的执法效能;(3)优化电子数据取证平台,提升电子数据取证能力。
上海市卫健委、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印发《上海市推进“儿科服务年”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文件提出,改善全流程儿科服务。各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做实预约诊疗制度,要提供诊间预约、复诊预约,鼓励开展专家团队预约模式,提升预约精准度及儿童就医便捷性;要加强智慧医院建设,鼓励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智能问诊服务,优化就医流程,提升服务效率;要进一步加强门诊号源管理,弹性安排医生出诊时间,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夜门诊和周末门诊。
行业动态
7月3日,由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承接的“医保+商保”清分结算中心在全国范围内正式上线运行,并在北京协和医院率先实现了支付宝医保商保一站付,投保人“免材料、秒报销”的直赔服务试点落地。
7月8日,浙江大学郭国骥教授团队开发出一款用于基因组预测设计的深度学习AI模型“女娲CE”,能够以超过90%的准确率预测基因组调控区域发生突变之后带来的表型变化,并结合疾病表型设计出相应的治疗位点。据介绍,“女娲CE”系列模型将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遗传病发生的复杂原因,为生命科学、医学和农学研究提供强大的支撑。
7月9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并持续巩固全球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都在95%以上。我国每千人口拥有的执业医师数已从2.9人增长到3.6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总数达到125个,707家县级医院达到三级医院能力,新增布局11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联合神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发布全国首个脑出血AI大模型“脑瑞康”。据介绍,“脑瑞康”大模型基座以DeepSeek和神州医疗自研的医疗垂直领域多模态基座为模型基础,融合近二十年的高质量多模态病历数据及100余位知名专家的临床经验,衍生高危风险患者筛查、诊疗建议、基层医生的全过程诊疗质控等应用场景。基于此,同济医院构建了BrainHemo多智能体系统,可支持MDT多学科会诊,模拟多专科的医生交流,形成会诊意见。
全国首款鼻咽喉医疗AI 大模型发布会在重庆邮电大学举行。据介绍,该模型是国内首款应用在鼻咽喉质控、检查和电子病历自动生成领域的AI大模型。在鼻咽喉质控方面,该模型能够利用先进的算法和大数据分析,对鼻咽喉诊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准监控和评估,确保医疗质量的稳定性和标准化。在检查环节,它可以辅助医生更准确地识别鼻咽喉部位的病变特征,提高检查的准确性和效率。对于电子病历自动生成,更是为医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医生只需输入相关的关键信息,模型就能快速生成规范、详细的电子病历,大大缩短了病历书写时间。目前已在重庆市、北京市等多个三甲医院落地使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医学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正式发布“智医随行”大模型。该模型通过本地化部署,深度融合专病管理路径知识库与医院专科知识库,为医护人员打造覆盖患者“预防-治疗-康复-随访”全周期的AI助手。目前已在普外科、骨科等六大重点专科落地应用,覆盖肝切除术后、高血压等9类专病。面向患者,该模型通过医院微信小程序“健康小助手”,整合个性化健康宣教、智能检查报告解读等功能,实现院前、院中、院后全流程服务闭环。面向医护人员,模型可自动化处理重复性系统录入工作,内置的专病管理路径知识库均通过临床专家严格审核。
国内首个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大模型“南方智麻”正式发布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发布国内首个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大模型——“南方智麻”,通过DeepSeek大语言模型融合麻醉学知识和病例,设立医院、患者、基层医师三大功能端口,实现术前评估、术中预警、术后追踪等,提升麻醉管理效率和患者安全。
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科办、北京大学计算中心、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开发的“医学+X”智能学术探索Xplore平台正式上线。首批部署的医学AI工具包括“学者搜索”、“一体化数智医疗生态空间”、“小北健康”和“小雅医生”。
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牵头,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与英国伦敦皇家马斯登医院联合开展的多点协同、跨洲远程机器人手术在上海、香港、伦敦三地同步开展,最终顺利完成。三地外科团队通过远程协作,在实验猪身上接力完成腹腔镜手术机器人胃切除术。
推进全国数智健康建设,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提出“4128”规划
在第十九届中国卫生信息技术/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交流大会(2025 CHITEC)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党委书记赵韡作“数智赋能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报告。系统阐释了全国数智健康体系“4128”建设思路,即锚定“便民、助医、辅政、促研”;一套体系,即以“三统一、三统筹”实现全行业协同;两级部署,即统筹推进国家和省级两级智慧健康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部署,形成高效数据架构;八项支撑,即构建从信息技术、数据资源、数据应用、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人工智能、信息标准到人才队伍八个方面的全要素保障体系。
文件要求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和示范机构,提高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顺应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量和效率。推进“互联网+医养结合”,充分利用现有服务平台,推进医疗、养老服务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老年人医疗与养老服务信息共享共用,加强老年人隐私保护。按要求对入住老年人和工作人员开展健康监测和聚集性疫情监测,及时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布多个“人工智能+”医疗健康标杆案例
7月26-19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召开。在与会期间,大会发布了《2025年“人工智能+”行业标杆案例荟萃》和《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医疗健康领域发展态势研究报告》以及《2025人工智能+卫生健康上海实践》。《案例集》包含面向多癌和慢病早筛的 AI 影像技术、同济医院科研管理服务一体化平台等多个医疗健康领域的标杆案例。《报告》建立了医疗大模型应用场景热力图,其中医疗服务、医学科研和医院管理等核心场景的大模型应用相对成熟,医保、公共卫生等场景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实践》总结了上海“AI+医疗”的最新成就与最佳实践,提炼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方法论。
海外前瞻
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Isomorphic Labs正准备启动其人工智能设计药物的人体试验。Isomorphic Labs于2021年从DeepMind分拆独立,其核心技术奠基在DeepMind最著名的成果之一——能高精度预测蛋白质结构的AI系统AlphaFold之上,AlphaFold已从准确预测单个蛋白质结构,发展到能模拟蛋白质如何与DNA、药物等其他分子相互作用,这些突破显著提升了其在药物发现中的作用,助力研究人员更快速、更精确地设计药物。
全球最大规模人体成像项目:10亿张高清图像将正式开放!
当地时间14日,英国科学传媒中心发布消息称,英国生物银行已完成全球最大规模的人体成像项目,对10万名志愿者进行了全身扫描。这一历时11年的研究,采集了大脑、心脏、腹部、血管、骨骼和关节等部位的磁共振成像(MRI)数据,累计生成超过10亿张高分辨率医学图像,将为全球科研人员提供内容丰富的“人体健康参考图”。所有成像数据将在2025年底前通过英国生物银行研究平台向全球经批准的科研人员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