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化迈入“数智融合”新阶段——《智慧医疗分级评价标准(2025版)》解读

2025-05-09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智慧医疗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2025版)》(以下简称“新标准”)是对原有电子病历分级评价体系的全面升级,旨在适应医疗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新趋势,并响应国家关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数据安全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政策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的重点解读:

一、新标准的核心变化

  • 评价级别调整

新标准将智慧医疗系统应用水平划分为1-8级,取消原有的0级,强调从基础信息化向全面智能化逐级提升。

低级别(1-4级):聚焦院内信息化基础建设,如部门间数据共享、全院统一字典体系等。

高级别(5-8级):引入区域协同与人工智能应用,例如5级支持区域数据查询,6级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7-8级则要求专科诊疗体系、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及大健康信息整合。

  • 评价指标精简

评价指标数量从原有的779项减少至752项,通过减少冗余和重复的评价内容,使评价更加聚焦和高效。这一调整反映了标准制定者对实用性和效率的重视。

  • 新增评价角色

新版本新增了两个角色,即医疗质量管理(含质控、准入、感控、不良事件管理)和电子病历安全(强化“人防+技防”体系)。以更全面地覆盖医疗机构的不同部门和职能,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 评价项目调整

新增项目7项,删除1项,合并减少7项。新增的项目更好地反映了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和最新进展。同时,对部分项目进行了合并或删除,简化了评价流程,提高了评价效率。


二、新增重点内容

  • 人工智能与数字疗法

增加了对人工智能和国产替代方面的评价要求,鼓励医疗机构应用新技术和自主创新产品,以推动医疗服务的创新和发展。这一要求的提出有助于提升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智能化和自主可控水平。

高级别要求:7-8级新增AI应用场景,如病历自动生成、智能质控、疾病风险预警等,并支持数字疗法(如患者自采数据制定个性化治疗计划)。

智慧语音功能:调整至《智慧服务》标准,避免功能重复评价。

  • 区域协同与闭环管理

区域数据分级应用:5级起要求区域数据查询(如跨机构检验结果互认),6级实现数据引用,7-8级支持数据深度分析与健康管理。

22个闭环场景:明确医嘱、检查记录、检验过程、药品使用、会诊、不良之间、治疗过程等环节的闭环管理要求,强调实时状态监控与流程优化。

  • 中医中药与专科要求

中医诊疗标准化:新增32项中医相关内容,包括中药处方格式、中医病历结构化(如四诊信息)、禁忌症智能检查等。

专科能力建设:6级需实现1个专科体系,7级需覆盖3个以上专科,推动专科精细化发展。

  • 质量管理与国产化替代

聚焦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新增了多项评价内容,包括医师、护士、手术管理、用血管理、病案管理等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的增加旨在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增加了对人工智能和国产替代方面的评价要求,鼓励医疗机构应用新技术和自主创新产品,以推动医疗服务的创新和发展。这一要求的提出有助于提升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智能化和自主可控水平。

三、实施意义与政策导向

对接国家战略:新标准紧密衔接《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及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政策,强调数据安全与患者隐私保护,同时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术应用,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强化临床应用导向:通过“易用性”指标(如同屏显示、颜色标记)优化用户体验,避免功能集成后临床操作复杂化,确保“所评即所用”。

推动行业融合:新增医体融合(如运动处方)、临床营养管理等跨领域要求,促进医疗与健康管理的多维度整合。

四、对医疗机构的影响

建设方向:需从单一信息化转向区域协同与智能化,重点布局数据治理、AI应用及专科能力。

实施难点:高级别(7-8级)对区域医疗协同和AI技术依赖较高,非区域性医疗中心或基层医院可能面临资源瓶颈。

合规风险:数据质量与安全要求趋严,医院需建立统一字典体系、强化数据全流程监管。


《智慧医疗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的最新版本,标志着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未来,医疗机构将不断适应新的评价标准,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将继续支持医疗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共同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分享